锡林浩特创新举措实现草原生态系统有效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2025-07-14 09:19 来源:锡林浩特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7月8日,全国草原保护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暨治理超载过牧现场会在锡林浩特市召开,现场观摩交流内蒙古草原改革发展经验,总结“十四五”草原工作,部署“十五五”草原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草种繁育以及治理超载过牧等方面,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践探索,实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依托国家自治区重大生态保护项目及“三北”工程等项目,?2019—2024年累计完成草原修复治理35.7万亩?。其中,2019年实施的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成为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中的唯一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打造出“中国模式”,向世界展示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
二是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承担者,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草原科学修复治理体系,依托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及草原生态修复等项目,积极与草原生态研究团队协作,初步完成了覆盖全域的草原生态健康评价与退化等级区划,总结提炼了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形成了覆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监测技术方案。另一方面,形成了多元化草原修复治理投入机制,包括国家投入、本级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投入以及企业+牧户形式参与投入,共计投入1.39亿元。同时,积极探索草原“三权分置”实现途径,建立起林草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形成了多层信息叠加“一张图”,为实现草原修复治理全过程数字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制定“三权分置”工作推进方案及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出台《锡林浩特市草原承包合同管理办法》《锡林浩特市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有序推进草原承包期满延包和探索草原“三权分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依托京津风沙源项目和内蒙古自治区草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培育了中科羊草、西乌珠穆沁羊草、苜蓿等优良草种繁育基地,总面积达到6000亩,累计补贴资金523万元。其中,宏源现代畜牧业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合作建设的“西乌珠穆沁羊草”种子高效繁育基地,已成为退化草地修复、矿山修复等项目的优选植物新品种,广泛推广种植。
四是治理超载过牧取得实效。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将零散的牲畜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养殖,有效减少了无序放牧现象,降低了对草原的过度压力。一方面,合作社科学规划放牧模式,引导嘎查及周边牛群按规划入场养殖,从根源上推动了草畜平衡。另一方面,合作社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通过种植青贮、燕麦等高产饲草,调整种植结构,减轻天然草场放牧压力,实现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社注重循环利用,将肉牛养殖产生的牛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形成了生态闭环,促进了草畜平衡的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