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满锡林浩特市第五中学崭新的教学楼。教室里,琅琅书声与窗外的鸟鸣交织成和谐的乐章——这所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新校,在秋季开学季如期迎来首批学子,36个教学班、1500个学位的供给,不仅是对“入学难”的精准破解,更彰显着一座城市对教育民生的深切考量。
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发展之要。锡林浩特市始终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抓手,用有温度的教育实践,为城市未来注入持久动能。
思政教育:让信仰扎根成长土壤
“从草原风电看绿色发展,从戍边故事悟家国情怀”——锡林浩特市中小学推行的“首课思政负责制”,正以每节课前5分钟的微课堂,让3万名学生在日常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创新,打破了思政课的时空边界,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点滴。
更具深意的是“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的打造。20余场红色研学、社区实践活动,让1万余名师生走出教室,在清扫社区街道时体会“劳动最光荣”,在聆听老党员讲述草原变迁中理解“奋斗铸辉煌”。当思政课堂接上“烟火气”,教育便有了直抵心灵的力量。
民族团结:让文化之花绽放校园
“马头琴与小提琴合奏的《我和我的祖国》,是最美的民族团结曲。”在“弘扬北疆文化 争做向上少年”主题活动中,各族学生同台展演的场景,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锡林浩特市将“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融入思政课程与日常活动,19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体验文化中,深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从课堂上的“民族知识小讲堂”,到艺术节上的跨民族合作,教育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让“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质量提升: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教育的温度,更体现在对“优质均衡”的执着追求。第五中学、第十五小学的投用,巴彦查干幼儿园的扩建,体育运动场地的升级改造……一系列基建“加速跑”,让“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从愿景变为现实。
面对中高考改革,锡林浩特市以系统性服务护航成长:教师集中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报考专题讲座破解家长困惑,适应性考试帮助学生精准定位。2025年高考成绩单上,600分以上166人、本科上线率92%的亮眼数据,不仅是教育质量的证明,更是无数家庭幸福感的来源。
国通语推广的“精准发力”同样值得关注。68名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实验教学说课评比搭建成长平台,让优质教学资源流动起来,推动教育公平向更深层次迈进。
惠民延伸:让教育红利辐射全城
教育的温度,不止于校园围墙之内。校园食品安全防控体系的完善,为学生筑牢“舌尖上的防线”;假期免费开放的室外体育场地,让教育资源成为全民共享的“健身礼包”。从守护学生健康,到惠及市民生活,教育正以多元触角,编织起覆盖更广的民生幸福网。
如今的锡林浩特,教育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阵地,更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纽带。这座城市用教育的温度,回应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以教育的厚度,为高质量发展积蓄着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因为它深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城市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