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锡林浩特市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子有力有效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 |||
索引号:01166760-1/2024-00038 | 发文字号:——— | ||
发文机构:锡林浩特市 | 信息分类:生态环境 \ | ||
概述:锡林浩特市探索防沙治沙新路子有力有效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 |||
成文日期:2024-12-12 00:00:00 | 公开日期:2024-12-12 16:34:26 | 废止日期:——— | 有 效 性:有效 |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生态工程,全市近10年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49%,与2011年相比提高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0.6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重大转变,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大作用。在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中,我们做到了“五个坚持”。 ?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锡林浩特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北”工程建设作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生存条件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措施来抓,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及时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发布歼灭战令,全面启动实施歼灭战重点工程,制定《锡林浩特市“三北”及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项目区禁牧工作方案》《新天地棋牌游戏落实好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工作的通知》,强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同时,纪委监委及时跟进,将项目实施全过程列入监督贯通协调平台,全面实行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以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类社会团体、治沙企业积极参与支持防沙治沙事业的良好氛围。 ?
二是坚持协同发力,统筹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科学谋划强动力。在科学谋划、充分准备、共同发力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沙地分布状况,将规模治理与分片、分户治理有效结合,在项目区采取设置“沙障+补播施肥+封沙育草”等综合治理措施。今年以来,共投入围栏54.3万延长米、沙障材料143.3吨,黄柳条2604万株、草籽240.4 吨,投入人员3000余人次、机械设备800台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上下联动强推进。积极构建稳定持续、保障到位、渠道多元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各级财政部门上下联动、财政与业务部门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今年以来,中央下达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及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专项资金指标5077.88万元,现已按照合同要求及时拨付牧民合作社工程费用1217.29万元,有效避免施工主体垫资影响施工效率等问题。 ?
三是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治理成果。一方面,加强后期管护。建立“处级领导+苏木镇场分管领导+嘎查分场责任人”三级包联制度,有效保障项目实施、监管和督导检查阶段环环相扣,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党政同责。将“三北”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考核,苏木镇场分区域实行领导干部包区、包片、包联机制,充分发挥“林草长+检察长”“林草长+警长”机制作用,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休牧制度。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休牧条例》,开展冬季畜牧业生产调研工作,组织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林草中队、苏木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成立禁休牧巡查工作组13个,累计开展巡查检查607次,发现违规放牧行为22起,行政处罚10万元,有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
四是坚持科技引领,着力提高治理成效。将草地生态保护研究、退化草原修复治理、防沙治沙等专家人才列为联系服务对象,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沟通联络,推动设立“博士工作站”3个,辐射带动90余名专家人才参与其中。先后邀请100余名专家人才、乡土人才通过“空中课堂”、现场讲解等方式分享养殖经验,持续扩大生态保护、优化畜牧养殖结构等宣传推广力度。同时,构建多元人才引进机制,组建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工作专班和技术服务队,对沙区治理的牧民、合作社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及施工过程技术指导,助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健全的人才“引育拴用”机制保障。 ?
五是坚持治沙惠民,拓展各族群众劳动增收渠道。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和技术保障,持续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探索采用“先建后补”的形式纳入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范围内,鼓励农牧民及其合作组织参与工程建设,培育出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草场”“生态公司”等新型治沙群体,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沙区流动,形成共同参与、联防联治的防治合力,助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共有7家合作社、近410人参与防沙治沙和退化草原修复工作,其中近6成为当地农牧民参与,人均增收2万余元;吸收光伏和风电企业参与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3万亩、总投资1725万元;依托“蚂蚁森林”公益生态修复项目治理沙化土地和退化草原2.1万余亩,形成公益助力、全民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模式。